设为首页收藏官网网盘国家资源立人课堂 今天是: 2024-04-27    美好的一天,从现在开始投稿

立人创客乐享社区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校

立人小喇叭+ 发布

信息中心 立人创客游戏化学习三乐法新课程开始啦!欢迎交流分享
04-04 10:04
立人创客社: 祝愿世界太平!地球早日康复!
01-07 11:43
jnschool 请同学们严格遵守国家网络安全规定,文明上网!
01-07 11:41
查看: 5262|回复: 1

科技大停滞 罗辑思维

[复制链接] TA的其它主题
<

338

主题

1107

好友

1万

积分

社区管理员

创客导师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8055
威望
2974
立人币
8163
贡献
1229
大金牛币
444
乐创奖
39
乐享奖
12
乐课奖
6
立人证书
6

突出创客优秀版主荣誉管理创客元老

QQ
发表于 2017-10-14 10:06:4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|
<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和你一起终身学习,这里是罗辑思维。
最近几年,偶尔会听到一种观点,说人类的科技正处于一个瓶颈期。就像在一个果园里,所谓“低垂的果实”都已经摘完了,剩下的全是难摘的果子,未来是一个科技发展的停滞时期。
这类预测未来的观点我通常不太在意,因为对未来的事,不管你是乐观也好,悲观也罢,总能找出一大堆理由。反正,未来总是出人意料的,做这样的预测,意义不太大。
但是,最近我看了一篇网上流传的长篇文章,也是这个观点,名字就叫《技术大停滞》,作者笔名叫“资水东流”。文章看完,不管结论怎样,论证过程对我很有启发。
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结论本身。你可能会说,这不是胡说八道吗?我们从小就知道,人类正在处于科学大爆炸中。你看这些年,什么互联网,人工智能,生物制药等等,发展得多快啊,人类怎么可能会处在技术大停滞当中呢?
你还真别说,科技大停滞这个结论,是很难证伪的。最简单的理由就是,你不能因为过去科技发展快,认为未来就一定快,这个在逻辑上没有说服力。
有一个“农场主假说”,说的是农场里有一群火鸡,主人每天中午十一点来给他们喂食。火鸡们观察了一年,都没有例外,于是他们就得出了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:“每天上午十一点,就有食物降临。”
它们在感恩节早晨公布了这个定律,但是,就在这天上午十一点,食物并没有降临。因为这天是感恩节嘛,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捉去杀了。
你看,过去发生了什么,不论它看上去多么像是有铁一般的规律,往未来一延伸,这个规律未必成立。
当然了,这篇文章的内容远不止这些,它如果只是停留在这里,就成了纯粹的抬杠了。我们接着看,为什么他认为人类正处于科技大停滞中呢?
他引入了一个很重要的视角,就是“范式”。我们先解释一下这个词。
范式(paradigm)的概念,是科学哲学家托马斯·库恩 (Thomas Kuhn) 在一本书,叫《科学革命的结构》(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)里面提出来的。范式的意思,简单说,就是科学家共同接受的一套假说、理论、方法和信念的总和。
如果要有一场科学革命,本质上,不是简单的科学进步,而是一场范式转换。换句话说,如果没有一场在基本假说、科学方法和共同信念上的彻底转换,科学革命就不会发生。
这个道理很好理解。举个例子,当年没有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,科学家们也没有闲着,他们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理解的那样,只是躺在《圣经》上面睡大觉。其实,那个时候想理解宇宙的科学家们更忙。
为啥?因为根据地心说,也就是假设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话,和天文观测不符啊。但是又没有人怀疑地球是宇宙中心,那怎么办?
只好修正自己的理论模型。一个均轮,加上一个本轮,修正一下模型。还不够精确?那就再加一个本轮。
最终弄出来80多个本轮,最后这个“宇宙模型”变得极其复杂。当时就有人哀叹了,如果我是上帝,绝不会创造出一个如此复杂的世界。
这个困境不是因为科学家懒,没有进步。实际上,每加一个本轮,距离实际观测还是要贴近一些的。但是后来有了哥白尼的日心说,我们才知道,那些进步没有实质上的意义,是在一个错误的轨道上试图自圆其说而已。要想摆脱那个困境,是需要在根本假说上做大变革的。
再举一个例子。瓦特改良蒸汽机后,整个19世纪,蒸汽机一直在改进,更安全,效率更高。蒸汽机的改进,也会引起一些附带技术的完善。但是,如果一直遵循蒸汽机的原理,用热水来产生动力,这样的动力系统存在极限,人类永远也没办法依靠这些来推动飞机上天。
直到内燃机出现,人类才有了一个革命性的能量转换器,才有可能造出飞机。在内燃机出现后,一系列的技术改进,最终导致了火箭的出现,才能把人送上太空。
在蒸汽机和内燃机之间,也存在着范式革命。
过去我们经常讲一句话,叫量变导致质变。这没错,但是这句话在科学问题上,并不完全适用。量变,不见得能催生质变。
无论你在蒸汽机上做多少改进,在地心说上做多少修正,这些量变都不能积累成质变。只有开辟一条全新的技术道路,才能真正促进技术大进步,跨越技术台阶。
所以,科学革命上,反而是质变引领量变。
好,理解了范式革命这个看问题的角度,我们再来看人类现在的科技,确实就有问题了。
现在有所谓“科技媒体”的说法。你去看看那些媒体,他们报道的对象,哪里还是什么科技,其实只有IT业:信息技术产业,互联网业、手机业什么的。
奇怪,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们把信息科技就当成科技本身了呢?
这其实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——在所有科技领域当中,信息技术是单兵突进的。我们所讲的科技大爆炸,其实更多地是指信息科技大爆炸。
但问题是,人类毕竟生活在真实的世界。人类不能靠数据生存,我们得靠能源和资源生存啊。
正如彼得·蒂尔所说:“人不是信息,而是血肉之躯。我们作为物质性的存在,比作为信息性的存在更重要。所以,世界各地的照片不重要,如何以更廉价的方式到达那里更重要;发明癌症的诊断工具很重要,但是发明癌症的治疗方法更重要。”
可是回头看看,这些年,针对现实世界的技术改进,确实是慢下来了。
比如说,人类的速度突破。在人类的大部分历史中,依靠的是牛、马等畜力,人类的最高速度保持在每小时25英里左右。蒸汽机和内燃机出现后,增加到每小时100英里左右。飞机出现后,逐步接近音速。火箭是巅峰,人类迄今为止达到的最高速度是2.5万英里每小时,是由1969年“阿波罗10号”创造的。
但一切到此为止,上个世纪70年代,从伦敦到纽约的飞行时间是8个小时,现在仍然是8个小时。更快的协和式超音速客机,的确也出现过,但是不好意思,2003年退役了,技术上还是不成熟。
我小的时候,以为人类登陆火星,甚至走出太阳系,那还不是近在眼前的事啊。但是事实上并没有,为什么?
说到底还是因为化学燃料的火箭发动机,不可能把人类送出更远了,而且成本也太高了。甚至可以这么说,如果不对基于化学燃料的火箭推进做范式革命,人类将会被永远困死在太阳系内。
即使是发展最快的信息科技,其实也一样。它都还建立在几十年前,也就是图灵、冯·诺依曼那代人奠定下来的范式基础上。电脑技术更新换代,从单核到双核,从640K内存到了4G内存;手机从小屏幕到大屏幕,甚至没有边框,但是又能怎样?
根据我们前面讲的,范式没有变,就不会有技术革命,那我们真的就只是在前人栽的果树下面,把好摘的果子摘下来而已。
换句话说,人类正在面对一个局面:一百多年来,技术进步是有的,但是范式革命到现在没有根本性的突破。那么根据过去的经验,我们确实是处在一个停滞期。
更要命的是,范式革命最大的特点,就是你不可能预知未来的科学范式是什么样。
就像中国文明,在宋代到清代的这几百年里面,具体的进步当然是有的,但是在总体上,它已经是一个走进死胡同的文明,它在等待一次范式革命。但是如果没有1840年的西方炮舰,我们还觉得当时是天朝上国,一片繁荣呢。
这是前面提到的那篇文章,对我们的一个启发。那篇文章对人类科技的悲观预测,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,我们明天接着聊,明天见。
本节目参考了文章《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》,作者:资水东流,见于博客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u/1011751302
楼主热帖
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
立人创客、创客立人
<

338

主题

1107

好友

1万

积分

社区管理员

创客导师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8055
威望
2974
立人币
8163
贡献
1229
大金牛币
444
乐创奖
39
乐享奖
12
乐课奖
6
立人证书
6

突出创客优秀版主荣誉管理创客元老

QQ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10-14 10:25:28 | 显示全部楼层
和你一起终身学习,这里是罗辑思维。
昨天我们聊起“资水东流”的文章《技术大停滞》。他的判断是,人类科技走到这个阶段,不是处于什么技术大爆炸之中,恰恰是处于技术大停滞的过程中。
这是一个很颠覆的观点。昨天我们聊的是其中一个理由,如果没有科技范式的革命,实际上我们都在吃前辈的老本,都是在做修修补补的工作,进一步的科技革命无从谈起。
今天我们来聊这篇文章的另外一个重点:为什么下一个科技范式革命这么难。
要知道,科技革命有几个重要特点:
第一,任何技术道路都有它的物理极限。
就拿信息技术来说,虽然这些年发展的非常快,但是有科学家预言:摩尔定律看来也快到头了。道理很简单,一旦芯片工艺到了10纳米以下级别,量子效应就要来进行干扰。每过2年就翻一倍的速度,可能很快就持续不下去了。
第二,任何技术道路,不可能靠量的堆积,就能完成技术革命。比如,你就是把一万台蒸汽机连在一起,也不可能把飞机送上天。
第三,任何技术道路开辟之后,初期效用很大,资本很愿意投资,让其改进技术。但是渐渐地,回报开始递减,任何一点性能的改进可能都要投入大量的资源。
资本回报上,就会渐渐地不划算,那这条技术道路也就到头了。最典型的就是火箭技术,短短几十年我们就把人送上了月球,但是如果把人送上火星,靠化学燃料可能就做不到了。
第四,也是最重要的一条,随着技术改进,有一个魔鬼开始挡在人类的面前。这个魔鬼就是——复杂性。
如果倒转100年,人类的技术虽然已经非常复杂,但是靠一个天纵奇才式的人物还是可以搞出重大发明和发现的。但是今天不行了,我们面对的技术系统,已经复杂到了超出任何一个人的理解能力。
比如,过去莱特兄弟可以单枪匹马造出飞机,但是今天的波音747飞机已经包括数百万个零部件,一个人不可能再办到。单个个体已经无法理解这样的复杂度,必须采用分工合作等方式,才能设计制造这样的技术产品。
这本来无可厚非。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,分工产生效能,合作带来繁荣,这本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底层规律。但是当分工细化到我们现在这个程度的时候,有点到了强弩之末的感觉。
你看,牛顿那个时代,很多科学家往往是全才,一个人精通好多领域。比如,牛顿在数学、力学和光学方面都有成就。即使100年前,也有爱因斯坦、费米这样的物理学全才。
但是现在呢,绝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是专注于一个极小的领域,这是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。但是分化到最后,一个可怕的结果出现了——人不够了。
举一个例子,南方周末曾经报道过数学界的一个例子,有四位年长的数学家出版了一本书,叫《有限单群分类》(The Classification of Finite Simple Groups)。我也不知道啥意思,反正是数学上的一个重要分支。
这本书是350页,其实只是一个摘要,或者说是导读,完整的证明据说多达15000页,是数学史上最庞大的证明。
这四位数学家出这本书,其实是为了和死神赛跑。因为他们都已经6、70岁了,能够理解这些证明的人就剩他们几个了。他们害怕在年轻一代数学家接班之前,就会离开人世。
不只是数学啊,很多领域都有类似的现象。一个小型学科,往往最尖端的知识就藏在几个人的脑子里。也许一场车祸意外,就可能让人类在这个领域的水平倒退十几年。
还有一个现象,一般来说,人类创造力的黄金期是在18岁到35岁之间。像牛顿和爱因斯坦,都有所谓的“奇迹年”,就是一生中科学贡献最多的那一年。牛顿是1666年,23岁;爱因斯坦是1905,26岁。早年间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,也都非常年轻,比如杨振宁是36岁,李政道是31岁。
但是现在呢,不可能了。科学分工已经细到了极点,一个科学家30多岁的时候可能才刚刚摸清楚自己学科的框架。高度的复杂性,让科学家在人生创造力的黄金期仍然在学习,而不是创造。
一个博士,他为了了解知识的深度,很大程度上牺牲了知识的广度。所以,现在的博士,恰恰不是“博”,而是“专”。知识的分工已经快超过人类的生理极限了。
这种分工协作、分科治学如果照此发展,而且当前的科技范式不发生变化的话,最直接的后果,就是整个人类的人口,也没有办法应付科技发展的复杂性问题。
就拿战斗机来说,能制造第二代战斗机的国家很多,但能制造第四代战斗机的国家就非常少了。这不只是技术水平的限制,也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,其实也是人口的限制。那么复杂的系统,没有一个庞大的工业人口基数,光有钱和技术,也是做不出来的。
那再往下呢?也许整个人类都参与到精细分工之中,也难以应付下一次科技革命的需求。这是“资水东流”在那篇文章中提出的最大的隐忧。
1950年,物理学家费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“费米悖论”。它就是在问,如果宇宙中存在技术远远超出人类的外星智慧文明,那为什么我们还没观察到这种超级文明呢?按说,要来,早该来了啊。
关于费米悖论有很多种解释,其中有一个解释是美国学者罗宾·汉森提出来的,叫“大筛选”理论。大致意思是这样的——
为什么宇宙看上去很寂静?不是宇宙里面没有文明,而是这些文明可以成长到进行大规模扩散和长久持续的,几乎没有。也就是人类梦想的远距离宇宙航行,也许根本就不可能。
为什么呢?因为在逻辑上,技术可能存在一个筛选机制。有很多层筛子,出现生命是一层,制造工具是一层,避免核战争毁灭是一层,等等。一层比一层难,一层比一层需要整体能力跃进一个大台阶。
罗宾·汉森列出了九层可能的筛子,逐层进行了分析。他说,人类现在正处在第三层到第四层之间。这一层筛子特别难过,如果过不去,人类就会被困死在太阳系内。宇宙间的其他文明也类似,他们也和我们一样,被困在自己的那层筛子里面,走不出自己的恒星系。
人类现在最期待的技术突破,应该算是可控核聚变了。这个一旦突破,宇宙航行的核心难题就解决了,人类的能源危机也彻底缓解了。
我们「得到」App里的万维钢老师,原来从事的就是这个方面的科研工作。我前两天问他,现在可控核聚变研究到什么程度了?
他说,这个行业里有一个笑话,就是什么时候你问科学家,可控核聚变啥时候实现?得到的答案都是30到50年。几十年前是这个答案,几十年后可能也是这个答案。
你看,人类正被困在一个自己也不知道怎么突破的技术牢笼中。
这两天说了这么多,最后我得声明一点,“科技大停滞”这个结论本身,我是不太相信的。为什么?
因为信了没有用,该停滞还是停滞。而不信,可以让我们有更多行动的可能。人这个物种,说到底是靠希望来指引,靠行动来支撑的。
但是“资水东流”的这篇文章,还是给了我们太多启发。任何一个人,一个公司,一个国家,一个文明,如果处在顺风顺水的发展阶段,其实就已经进入了某种范式,某种思维和路径的框架。
突破性的进展,不能建立在现状的延长线上,它只能建立在对现有框架、路径和范式的破坏上。
最后,让我们记住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——我们面对的重大问题永远不能在产生问题本身的层次上被解决。
好,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,明天见。
本节目参考了文章《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》,作者:资水东流,见于博客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u/1011751302
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
立人创客、创客立人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展开
Loading...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